昌平打造人才“蓄水池”激活人才“强引擎”为新质生产力增智赋能!_BOB篮球|手机APP(中国)官方网站

您好,欢迎来到一体化提升泵站、一体化预制泵站、提升泵站、预制泵站 厂家—篮球bob官网!

篮球bob:一体化提升泵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消息
公司新闻
联系我们

篮球bob
总部电话:13308193070
商务经理:13308193070
商务QQ:2510669999
邮箱:2510669999@qq.com
地址:成都市郫都区安靖镇土地村六社土柏路401号

昌平打造人才“蓄水池”激活人才“强引擎”为新质生产力增智赋能!

发布时间:2024-07-29 11:19:06   来源:篮球bob
2024-07-29 11:19:06

  人才是第一资源,而爱才重才,是昌平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昌平区全面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全环节,深入实施并持续升级,形成了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昌平正逐步成为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创业之地,在昌平,人才和城市之间也不单单是一种“双向奔赴”,更是一种“相互成就”。

  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昌平拥有56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入驻了清华、北大、北航等41所高校,汇聚了以45名“两院”院士、181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4.8万名研发人员团队。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科教资源,昌平建设高校大学生创业园、成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练兵场”。

  整齐的工位、宽敞的多功能厅、书香四溢的洽谈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沙河园)位于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内。“我们还是个刚刚‘萌芽’的小团队,自从入驻创业园以来,真切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大四学生兰锦航主创的“文旅星”团队在这里拥有3个工位,他们的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现实文化遗产与数字资产的转化。

  除了获得免场租等支持外,创业园还给这个初创团队介绍了契合的合作资源。“选择创业就是选择远方,不过好在校地双方为咱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我们肯定会风雨兼程。”兰锦航表示。

  “沙河园以金融科技为特色,主要涵盖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的经济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团队。”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朱凌云介绍,创业团队在入驻园区后,不仅可获得免场租、水电和物业费的相关支持,还能够轻松的享受政策咨询、工商注册、法律服务等基础型服务,专业培训、导师辅导、人才招聘等提升型服务,以及投融资对接、行业产业对接、生态平台建设等拓展型服务支持。

  成立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沙河园),是昌平建强人才发展平台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昌平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推动建立4个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4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北航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北航刘宇宙教授“AI+新材料”合成校企联合实验室、北师大生命科学健康智慧教育产学研基地启动建设;奇点中心、新元科技园累计入驻100余家高校成果转化企业……在昌平,人才已然成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活跃因子,人才的创造活力也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中竞相迸发、争先涌流。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昌平区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为鼓励高技能人才梯次发展,昌平出台了全市首个区级促进高技能人才发展实施细则,从支持企业培养评价高技能人才、对优秀技能人才加强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今年年初,我区为4家首批获得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企业拨付了高技能人才补贴资金32.65万元,涉及高技能人才153人次。

  为选拔高技能人才,昌平区还搭建了竞技交流平台。“我们聚焦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共育平台,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员工、转岗员工和在职职工参加学徒培训940人,通过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上述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昌平区围绕先进能源、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栽好招才引智的“梧桐树”。如今,越来越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企业代表,都选择与昌平牵手,实现企业与城市发展“双赢”。

  在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以下简称低碳院)实验室内,氢能(氨能)技术研究中心制氢技术部经理许壮博士正带领团队着力开发新一代高效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氢能是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但是目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以此来降低成本,推动大规模应用。”许壮介绍,目前低碳院开发的新一代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能把制氢效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设备小型化30%以上,明显降低绿色氢能的制取成本,对于氢能在交通和工业等领域大范围的应用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研发团队的智慧和努力,也离不开昌平区的政策加持。“我入选了2023年昌平区‘昌聚工程’青年类人才项目,在得到昌平区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解决了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这让我们也可以更加专注于研发技术,推动能源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许壮表示。

  低碳院坚持高标准精准引进人才和高质量自主培养人才“两手抓”。在人才引进方面,面向一流科研机构、顶尖高校和国际知名科研团队,引进有核心赛道或大项目研发经历,带过队伍的国内外人才和顶尖高校优秀毕业生;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低碳院构建了实验室研究-中试平台放大-产业化示范的研发支撑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全链条科学技术创新平台。

  “入驻未来科学城以来,昌平区从人才落户、公租房等每个方面为咱们提供了‘一站式’人才支持政策,让广大科研人员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学技术创新事业中。”低碳院组织人事部主任王宏飞介绍,得益于昌平区一系列政策支持,低碳院吸引集聚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取得了20项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技术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后累计创效超100亿元。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近年来,昌平区持续整合、优化升级“昌聚工程”人才政策,2020年以来,先后开展四批次“昌聚工程”评审奖励工作,累计支持人才(团队)类项目208个、各类创新创业人才353名;支持HICOOL全球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引才“伯乐”、双创空间载体、博士后工作站、海创园等人才发展平台类项目103个,兑现支持保障资金近2亿元。

  围绕落实昌平实验室专属人才支持政策,昌平区还组建了“服务管家”团队,项目化跟进昌平实验室人才需求,协调解决特定纳税人资格申请、开通绿色就医通道等难点问题。同时,昌平区积极地推进人才全流程服务体系优化,围绕高层次人才事业发展与生活居住需求,高标准建设“创新街区”,建成未来科学城展示中心,投用国际人才大厦等5个合作平台,配套万怡国际酒店等商务设施,引进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等优质资源,形成国际人才交往新平台,努力让人才在昌竞相成长、成就梦想。

  此外,昌平区狠抓软件提升,增强人才归属感。做实落细区委联系专家制度,2022年以来累计联系专家近200次、及时高效解决企业及人才需求180余项;建设运营外国人服务大厅;打造天通中苑、未来科学城等多个人才居住社区,分类分批解决各层次人才子女上学、引进落户、医疗健康等需求事项。

  正是通过聚合优势政策,昌平也集聚了人才资源的“最大增量”。截至目前,“两谷一园”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拥有院士45人;省部级人才、正高职称以上人才1487人,研发人员4.8万人; “昌聚人才”146人,占全区51.4%;入驻10所高校,进驻68个整编制学院,师生总数达10.9万人……“千里马”竞相奔腾,昌平处处都涌动着日新月异的创造。

  昌平将优厚礼遇给予人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千里马”扎根。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力传感技术研究所电学传感技术研究室主任陆阳就是这里面之一。

  自2015年来到昌平区工作以来,陆阳长期从事面向电力智能感知量测的传感与通信技术探讨研究。“目前,我们正从无线物理层、通信协议、自主化通信芯片等方面入手,着力突破无线传感网超低功耗设计瓶颈。”陆阳介绍,他带领团队研发了系列化超低功耗无线传感通信模块、汇聚/接入节点设备,未来预期将应用于国家电网输电线路、变电站场景。

  不仅如此,在昌发展近十年,陆阳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项目,承担10余项国家电网公司重大攻关计划项目,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他本人也获得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人员”等多个荣誉称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硕果累累背后,是昌平区对创新人才发展的持续支持。“近年来,未来科学城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特别是‘两谷一园’集聚了产、学、研、用等各类创新资源,搭建了高能级人才发展平台,创新动力强劲,创新生态优渥,让我们能安心从事技术探讨研究,我们的科技成果也能在这里落得下、长得大。”陆阳表示,他将充分的利用辖区资源,与驻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事业单位加强合作,打造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的创新链。

  “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还要想办法让人才在昌平发展得好。”昌平区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近年来,昌平区依托“两谷一园” 平台优势,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形成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等高能级人才发展平台。

  目前,昌平区已推动“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等共建平台揭牌,累计360套实验室仪器设施实现开放共享;建立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引入中小科技型企业和创客团队50家;航空科技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原发性创新平台集群初具规模,培养集聚创新型青年人才的能力逐步增强。

  “我们充分的发挥头部企业人才载体、创新载体作用,通过拓展转化渠道、提升转化服务、赋能转化活力等举措,强化科学技术人才支撑。”上述负责的人介绍,目前“能源谷”有着先进能源规上企业290家,集聚各类科研人才2万人,入驻央企研究院累计创制标准416项,有效专利拥有量10224件,获得国家级、市级专利奖10项,国家级、市级科技奖58项。

  同时,昌平聚焦医药健康产业,承接人才创新成果转化,通过发挥新生巢、飞镖国际等标杆孵化器作用,全球招商引进创新型项目66个,新注册(或迁入)主体公司60家;系统搭建CXO、实验动物、AI药物研发等各类关键共性平台34家,首家具备承接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能力的高博国际研究型医院正式落成;全市首个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CDMO平台、大分子生物药中试平台、器械CMO平台、首个数字医疗加速器建成投用;生命科学园内知名科学家创办的企业达到99家。

  培养和引进人才都不是最终目的,人尽其才是根本。昌平区立足攻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长期难题,在全区持续创新推开“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精准链接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加速融合。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孙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的副教授,他将帮企业优化生产的基本工艺,解决了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短短几个月,他与企业团队共同研发的iBot关节手术机器人便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

  “今年,我们还将针对更复杂的初次髋、膝关节置换及关节翻修手术的临床需求,采用零重力补偿等技术开展研究,研制新一代关节置换骨科手术机器人。”孙健介绍。这一创新项目的推进,不仅体现了“科技副总”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非消极作用,也展示了校城融合、产学研结合的巨大潜力。

  “科技副总”是昌平区从“需求端”出发创新提出的柔性引才机制,一方面实现了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进一步密切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形成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

  为确保项目顺顺利利地进行,昌平制定实施《昌平区“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实施意见》,通过建立科研成果校企互认机制,将“科技副总”服务期间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价值贡献,作为其在派出单位晋职、晋级、评聘和晋升专业方面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打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兼职任职堵点,促进了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有效流动。

  不仅如此,“科技副总”横向课题获得审批后,属地与接收企业按照对应比例匹配课题资金,同时为“科技副总”提供生活补贴。“我们还建立了‘科技副总’常态联系服务机制,优先推荐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市区人才政策,允许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专业方面技术人才按规定兼职兼薪、按劳取酬。”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3年以来,昌平区第一批“科技副总”与驻区29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度合作,推动生物医药领域6项、先进能源及新材料领域12项、先进制造领域2项、信息技术领域3项、农业及环境资源领域9项共32项课题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024年6月,经过专家评审,生物医药、先进能源、先进制造等8个领域的39个优秀课题脱颖而出,获得昌平区第二批“科技副总”立项支持,属地搭台、企业出题、高校揭榜、引才促产“的发展模式正加速构建。

  千帆汇海阔,风好正扬帆。接下来,昌平区将始终牢固确立人才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求“新”提“质”的过程中,持续优化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多措并举推动高层次人才集聚,倾心引才、悉心用才、真心爱才,为昌平打造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策源高地注入人才澎湃动力。